跨国并购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力推“走出去”策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向外拓展,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跨国并购作为“走出去”策略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成为海量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跨出国门的最佳选择渠道。
从世界范围看,历史上西方国家大型企业的跳跃式扩张几乎全是借用某种形式的并购达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也曾说过:“所有美国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法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一家大企业是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韦*奇在**GE公司掌门的近二十年中,推行并购活动993次,创建了1000多家新公司,企业市值从130亿USD跃升到5600亿USD。自从现代工业社会形成以来,每个大的经济周期总是都随着着一次比较常见的企业兼并浪潮。
目前,海外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资源价格总体下行,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减少了本钱。同时,国内政府为增强企业跨国并购的信心,在跨国并购上提供了政策支持。内外驱动下,国内企业成为了国际资本市场上活跃的用户。然而,尽管国内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动作频频,但在一系列回收行动中,虽有联-想回收IBM、五矿集团回收澳大利亚OZ矿业等如此的幸运者,但大体上,中国企业国外并购的道路崎岖曲折。从中*油竞购尤*科失败,到华-为受挫3COM并购,再到中-铝折戟*拓增持,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看起来并不那样美。即便已买卖成功的跨国并购案,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也未必能有效达成。
中国式弱点
在跨国并购热潮中,国内企业需要了解地估计到东道国可能给买卖设置的政治性障碍,并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双重文化差异可能引致的冲突。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不少,失败更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缘由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遭遇见中国式弱点,概括而言包含政治上的偏见与歧视、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
企业跨国并购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但在实质运作过程中,总是难逃政客的挑剔眼光,容易遭到政治原因的干扰。企业跨国并购从整体上讲,一般涉及三个阶段:策略选择阶段、推行阶段和整理阶段。政治性风险主要表目前前两个阶段,当并购对象涉及到被东道国视为“策略性资源”的资产时,东道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会以各种借口对海外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加以阻挠。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中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