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破坏别人的财产如何判
故意破坏别人的财产的判决是要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意味着,侵权人需要根据财物的市场价格或者经过鉴别的价格,赔偿财产所有人的损失。
1.假如行为性质恶劣,还可以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行政拘留和罚款等。
2.当毁坏的财产数额较大(一般指5000元以上)时,该行为将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行为人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等刑罚:
民事赔偿是为了弥补受害人的直接经济损失;
行政处罚则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旨在维护社会秩序;
刑事责任则是对紧急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体现了法律对财产权的严格保护。
2、故意破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
故意破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广泛,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公私财物,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不动产等。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或者损毁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紧急情节的行为。
毁灭是指使物品全部丧失其价值或用价值,而损毁则是指使物品部分丧失其价值或用价值。
行为方法需要达到肯定的紧急程度,如用放火、决水等危险办法,将构成其他更紧急的犯罪。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拥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本钱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目的不是非法获得财物,而是将财物毁坏。这是本罪与其他贪利型犯罪的根本不同,犯罪动机可能多种多样,如个人报复、妒嫉等心理。
故意破坏财物罪的法律依据
故意破坏财物罪的法律依据主要包含《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
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偷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条约为故意破坏财物行为提供了行政处罚的依据。
2.《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则明确规定了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刑事责任。
依据该条约,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紧急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紧急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找法网提醒,这一条约为故意破坏财物行为提供了刑事处罚的依据。